當隸書逐漸成為漢代的主流字體的同時,社會上仍然在探索更快捷與符合當時審美的字體,於是出現了一種簡略隸書的筆畫速寫而成的書體,稱為「章草」,一個說法是西漢元帝(公元前 48 - 33)的時候,史游作「急就章」是章草的開始,也是草書的開始。當文字的使用越來越多的時候,就需要有一種更方便的寫法,在當時來說,把隸書的筆畫連起來寫,就是順理成章的做法,筆劃相連,但依然保存隸書的體勢,略扁,這就是章草,與今天我們經常看到的草書或稱「今草」有挺大的分別。及後東漢 (公元266-420) 的張芝 (公元 ?-192) 字體進一步解放,而發展成為另一種草書,為了區別,後人就把稱之為今草。但值得一提的是草書的出現不單是提高書寫效率,它對美感的表達也是非常講究的。當時貴族之間的私人通信都流行草書,書寫內容與美感藝術結合;而行書也是在差不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,主要就是把隸書的字體拉長,作適度的筆畫調整,而成為日常的書寫字體。而相對於隸書,行草書的章法自由奔放,強調參差錯落之美,字與字之間打破了規定的位置,書家運筆寫字之時,一筆下來,提案頓轉,當中的技巧與感情同時綻放,所以有人認為行草書是最能傳達情感的書體。